中国新闻周刊 記者/崔曉火 

2010 年10 月25 日,台风“鲇鱼”过后,在台湾宜兰县赈灾现场,慈济的义工们协助受灾民众打扫家园  2010 年10 月25 日,颱風“鮎魚”過後,在台灣宜蘭縣賑災現場,慈濟的義工們協助受災民眾打掃家園

慈濟基金會:推開大陸慈善之門

  進入大陸的第20年,2010年8月,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終於在蘇州正式掛牌,成為大陸第一家合法成立的境外非營利事業組織

  獲獎理由★

 自從20年前因救援華東水災進入中國大陸,慈濟基金會始終堅持“不談政治,不做宣傳,不刻意傳教”的理念,從未停止行善的腳步,終於在今年獲得在大陸的正式掛牌。 20年裡,它不僅為大陸送來房屋、學校和水窯,更帶來了友愛,帶來了先進的慈善理念。

  簡介:

  慈濟慈善基金會由證嚴法師在1966年於台灣花蓮創辦,是台灣乃至全球華人世界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和社會企業,在島內外備受尊重。 目前,它在全球擁有500多萬名固定捐助者,5萬多名“慈誠”“委員”等資深志工及數百萬志工,援建項目遍布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。

  言論:

  “善門難開,好事多磨。但難開還是要開,多磨還是要磨。”——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回望慈濟基金會在大陸20年的歷程。

  本刊記者/崔曉火

  一年將盡,曾云姬的日程更加密集了,她正為慈濟慈善基金會北京聯絡處的籌備奔波。

  自從1998年在北京成為慈濟基金會的志工,曾云姬一邊經營自己的教育機構,一邊負責組織基金會在北京地區的慈善活動。 多年來,她經常與百餘位基金會誌願者一起往返北京和河北淶源、易縣貧困村之間發放生活必需品,還曾在第一時間到汶川地震災區參與救援達21天。

  曾云姬發現,大陸民眾的慈善意識正在增強。 現在,基金會每週組織的慈善活動中,前來協助的隊伍裡有一半是北京普通民眾。 儘管他們並非慈濟基金會登記在錄的志工,要自付旅費,但這些北京志願者也愉快地作為臨時志願者參與其中。

  “大陸慈善環境的改善是明顯的,但不代表慈善活動已經開展得十分普遍。”這位加入慈濟12年的資深志工說。 “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多把慈善作為個人第二份事業的'志工',而不是僅為大型活動臨時組織的'志願者'。”

  好事多磨

  從參與1991年華東水災救援起,先後有數万名台灣志工,從位於花蓮的慈濟基金會總部趕往大陸數十個省份的落後地區,在海峽兩岸長年奔波、無償參與當地的慈濟支援項目,其中許多都是像曾云姬一樣的台商志工。

  經過20年的努力與堅持,今年8月20日,在蘇州,大陸方面終於正式為慈濟基金會舉行了掛牌儀式。 目前,慈濟已在台商聚集的蘇州設立了聯絡處,而北京和廈門聯絡處也正在籌備中。

  實際上,基金會的“落戶”計劃早在2008年就獲得了批准。 不巧的是,正趕上汶川地震剛剛發生,慈濟沒有閒暇顧及形式上的掛牌,而是大規模地投入到了地震救援和災後重建中。兩年來,基金會在成都、德陽、綿陽、雅安等市援建了13所學校、幼兒園和一座近百戶的災民新村。 就在掛牌的前兩個月,台灣慈濟又與德陽什邡市簽約,投資建設環保科技園項目,協助當地經濟重建。

  回憶起20年來在大陸的推進歷程,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對《中國新聞周刊》總結出八個字:“善門難開,好事多磨。但難開還是要開,多磨還是要磨。”

  20年前,慈濟剛剛在大陸開展慈善工作時,上海的慈濟委員邱玉芬形容是如“在水泥地上播種”一樣難,甚至曾有年輕人告訴這位來自台灣桃園縣的資深志工: “慈善是資本家對內心不安的反省。”

  1991年,華東五省遭遇嚴重洪災,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受災,民政部首次代表中國向國際社會呼籲救援。 這一年,也恰逢慈濟啟動海外救援。

  慈濟很希望能為大陸賑災盡些力量。 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證嚴法師在深思熟慮後,請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代表基金會拜訪了時任台灣“陸委會”副主委馬英九。 馬英九非常贊同慈濟的善良願望,同時認為,在兩岸政治隔閡之時,通過民間形式增進溝通,“陸委會”“樂觀其成”,並同意提供批文。

  為了能夠與大陸語境對應,帶著批文前往北京時,王端正還特意琢磨出符合大陸官員習慣的匯報方式,即“一個目的,兩個原則,三個不為,四類物資,五種協助”。 其中最重要的是“不談政治,不搞宣傳,不刻意傳教”的“三個不為”,這也恰恰成為慈濟打動大陸各級政府的準則,並堅持至今。

  實際上,慈濟秉持的“大愛”理念,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跨越了國界、種族、宗教的界限,即使在台灣島內,藍綠陣營對慈濟理念也鮮有質疑。

  但是在與大陸一些地方政府最初接觸時,志工們還是遇到了真正的挑戰。 各級官員對來自台灣的這個帶有佛教背景的團體仍有顧慮,加上當時對慈善事業程序的陌生,以及畏懼慈善可能帶來負面新聞,慈濟志工與當地官員和百姓常常產生摩擦,甚至還有地方官員指責慈濟志工總是掛在口邊的“感恩”和禮儀是虛偽。

  常年參與蘇北地區扶貧活動的慈濟委員胡蔡安回憶說,他曾深切感受到地方政府對他們的“遲疑”:地方官員總是設法避免志工們走進特困戶的家,彷彿接受幫助是件丟人的事兒。

  慈善應來自民間

  但在資深志工胡蔡安看來,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民眾,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洗禮後,都對慈善產生了積極的認識。 他認為,《慈善基金會管理條例》出台、“中華慈善獎”頒發等一系列政府行為,都明確表達了中央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。

  “國家層面重不重視,這一點十分重要。”胡蔡安說。 但在他個人看來,如今幾乎過多依靠的政府主導的慈善趨勢也應該得到改善。

  “國家辦的慈善活動規模、影響很大,但民間自發的慈善活力更大,更能遍地開花。根據海外的經驗,慈善這件事的確是民間自發的形式更具有活力,所以需要更多民間參與,甚至要由民間主辦,補充政府工作的不足。”

  事實上,慈濟自身的發展正是這一理念的良好詮釋。 1966年,慈濟基金會由證嚴法師在台灣花蓮創立。 最初,只是證嚴法師帶領六名弟子,靠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來募捐,接下來,是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,投入竹筒裡,培養一點一滴行善的習慣。 44年之後,慈濟完全依靠民間自發的參與,不僅逐漸壯大,而且發展得更為多元,成為一家集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志業,以及骨髓捐贈、環保、社區、國際賑災等八項慈善工作於一身的全球最大華人民間慈善機構。

  大陸方面似乎也進一步意識到了來自民間的慈善力量。 2004年6月1日,修改後的《基金會管理條例》取代了1988年頒布的《基金會管理辦法》,境外基金會在中國大陸設立代表機構首次得到了中國法律的認可,大陸對於基金會的設立主體不再有國別、地域的限制。 慈濟基金會也因此獲得了官方註冊的許可。

  但慈濟仍是特殊的。 由於創始人證嚴法師的佛教背景,基金會目前在大陸的主管單位為國家宗教局而非民政部。 但國家宗教局已承諾不會干預基金會的正當慈善活動。

  現在,慈濟志工繼續在汶川震區繼續參與三年重建計劃。 從震後第三天至今,先後已有1.2萬人次志工赴川賑災,各類重建項目援助資金預計將近5億元人民幣。 此外,基金會仍然在為甘肅靖遠、東鄉等地百萬人口修建水窖等抗旱設施,並為貴州羅甸、紫雲、花溪等地的村民進行生態移民。

  2011年,他們還將在福建順昌洋口鎮建起“大愛村”,為400多戶在今夏洪水中受災的農戶重築家園,這個項目僅當前的預算就接近5000萬元人民幣。

  慈濟基金會慈善活動的常態化和專業性,也吸引了不少大陸民眾。

  北京志願者馬志穎便是其中之一。 五年來,她在外企工作之餘,堅持每個週末與北京的志願者們一同前往河北扶貧。 和許多北京的志願者一樣,她不僅參加慈濟基金會的活動,還參與其他民間慈善組織。

  “我身邊有一大批這樣樂意投入公益事業的朋友,無論參加哪個慈善組織,都是同樣的付出。”馬志穎說。 不過,她強調:對於志願者來說,慈善活動是否專業持久、善款使用透明與否,是決定參與度的重要因素。

  如今,大陸法律雖然已允許境外慈善基金會註冊,但並未許可在當地招募全職志工和募款的資格。 對於慈濟基金會,這就造成在大陸使用的善款必須從海外地區調配,無法形成“取之當地、用之當地”的善款良性循環。

  不過,王端正仍然對在慈濟基金會在大陸進一步開放運作的前景有信心。 他表示,這一切,都可能在不遠將來得到解決。

  “隨著更多個案在大陸成功,我們相信更多的慈善願景會在大陸逐步實現。”王端正表示。

出處:http://news.sina.com.cn/c/sd/2010-12-23/154221695390_10.shtml

222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人生經濟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